
现代正统文学中,对于鲁迅《五猖会》的主题常常是这样表述的:
文章通过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加之鲁迅在文章中的多处描写,比如一听到父亲要让他背书后犹如“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以及成功背书后虽得到了父亲的同意,但在“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尤其结尾处作者是这样写到: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这样看来,似乎鲁迅本人对此主题也是认同的,这些叙述都是在佐证此观点。
但我倒不以为然。
首先,按照现代结构主义、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理论,
我们对文本的批评注重的是文本自身,不必拘泥于通过了解作者来解读作品。
其次,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读者才是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最重要一点,文学不是政治。我们真应该摒弃以前的一些做法,为了肯定一个观点,就必须要否定另一个观点。
多元的世界,多元的生活,我们为啥要吊死在一棵歪脖子树上!

古语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
就凭鲁迅弟兄三人在中国政坛和文坛上取得的成就,其父的教育绝对是成功的。虽然他只活了36岁,并且一直在与病魔作斗争,估计对孩子们的耳提面命也不是很多。但我们知道,很多东西,是藏在骨子里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强大的基因面前,人类只能俯首称臣。
当然,我们也毋庸讳言,鲁迅母亲对鲁迅的影响也许更大。
现在,就让我们来解答鲁迅心中的疑惑,“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的缘由。
估计就连作者鲁迅也没有意识到,父亲在那个节骨眼让他背书,恰恰表现了其父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老人们常言:“念书是个苦差事。”
但我们也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就要体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智慧和教育“定力”了。当然,这教育工作者也包括每一位家长。
请大家不要相信那些所谓专家的“快乐教育”了。这些人估计真是居心叵测,想要搞垮我们的下一代。而鲁迅父亲要在这个时间节点让他背书,就是要让他明白:
你已经7岁入学了,你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玩物会丧志,“游戏无根,越玩越深。”
当然,现在你还小,虽然你可以玩耍,也可以娱乐,但前提是你必须要完成今天的功课。

就如当时李叔同所填的《夕会歌》中所唱的那样:
......
今天功课明白未?
......
温课勿荒废。
拿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要让他“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蒙童的玩到学生的学的及时过渡。
当然,当作者背完书后,父亲点着头说的一句“不错,去罢。”这不仅仅是对他的肯定,更是奖赏。
第二,其父懂得儿童心理。
父亲在这关键节点上对儿子的教育与培养,就是要让他记忆深刻,助其成长。
我们知道,人不是慢慢长大的,往往是吃一堑长一智,遇到几件“大事件”后的突然“顿悟”。
所以,作者也说:“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还有,其父也明白,在孩子如此想玩的前提下,他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效率也是最高的,对他的教育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果不其然,短短时间内,作者便将“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的《鉴略》前半部分“一气背将下去”。
第三,其父懂得教育的本质与功用。

父亲没有让一个七岁的孩子去背诵《百家姓》《千字文》,而是去让他背诵自认为实用的《鉴略》。
一部《鉴略》,便可完完整整了解华夏五千年文明史。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取功名,它育人的属性才是第一位的。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和属性。
不像现在的小学课本,不知所选课文的标准是什么?
实际上,现在教育上出现的很多问题,本身就在教材上面。

试举一例:小学一年级课文《秋天到了》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啊!秋天到了。
这种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既无美感、又无意义,并且从科学角度来讲,逻辑又不严密的文章,选进课本的唯一理由难道只是为了识字?
不管是建国初期语文教育所提出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后期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是现在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把培养孩子的能力,正确的三观,丰富的情感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但就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四个方面,突兀把文化自信放在第一,笔者认为也是不恰当的。
语文不是政治。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学习一门国家通用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不仅仅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它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树立基本思想,培养基本情感,学会审美创造及总结基本活动经验的综合学科。

为了描写秋天,我们完全可以用范仲淹的《塞下曲秋思》来教学: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里面,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基本活动经验都有了。如果感觉诗歌的生字太多,难度有点大,也可以用施耐庵的《念奴娇·天南地北》中的“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或杜甫《九日五首·其一》中的“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中的“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的“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这些,任何一句,都会让学生终身受用。
再说一个题外话,作者在文中说“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
实际上,人类的大脑真是个最神奇的存在。
我们常说忘记了什么什么,艾宾浩斯也搞出了一个遗忘曲线。但我始终认为,严格意义上讲,就没有遗忘这一说。
所谓遗忘,只是我们把所记忆过的东西深埋在大脑中,我们只是一下没有找到而已。
人的天资虽不同,但任何人,不管在任何时间节点,你只要曾经阅读过某文章。那,读过和没有读过绝对不一样,读过一遍和两遍更绝对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