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邓世昌纪念馆在哪里(走进广州邓世昌纪念馆)

时间:2024-12-03 10:27:48

东莞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东莞市红色银山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湖光路25号,成立于2017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诞辰124周年纪念日。走进这里,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老一辈革命家光辉事迹、改革开放广东率先杀出一条血路、东莞市红色银山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红色和慈善活动展等陈列,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革命后代、退休干部、高校领导等人群纷沓而至,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感受初心,铭记使命。1840年以来,中国经历百年磨难、百年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今天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一个个历史紧要关头、危难时刻,共产党人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的勇气来自哪里?实践证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围绕这一鲜明主题思想,东莞市红色银山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化红色理论研究,深入开展红色宣传,热忱开展公益事业,带动发展红色经济。积极弘扬了红色精神,大力发扬了红色文化。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更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对红色信仰的坚定执着,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着东莞市红色银山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不断向前。正如主任、周恩来总理侄子周秉钧,常务主任韩银山所说:“红色精神是中国魂,靠着这种精神,我们正在逐步实现伟大理想。东莞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自成立以来,积极布红色展览、讲红色故事,组织慰问公安干警、敬老院老人,正义反扒、兼职擒“狼”等多项公益活动,成效显著,社会各界认可度迅速提升。东莞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老领导、老同志的支持和关心。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广东东莞这片改革开放热土上,继续发挥广东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以信仰坚守初心,用行动诠释使命,落力做好红色文化传播者、改革开放实干者。”这是东莞市红色银山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转发、编发的一些红色题材文章,以飨读者。


走进广州邓世昌纪念馆


邓世昌纪念馆落址于广州市海珠区邓氏宗祠内。轩昂气派的岭南祠堂建筑,占地4700平方米,碧墙灰瓦,掩映在寻常巷陌的榕荫中。庭院呈船台状,三路两进三院的格局风情典雅,通敞透亮,移步换景。有石额楹联、通花木雕点缀,更兼重门纳画、木石风神,端庄肃穆,古朴洗练。花园存有邓世昌手植苹婆树一株,枯木逢春的灵芝两枚,古树婆娑数棵。“云台功首、甲午名留”,睹物思人,英雄精神养育着中华民族无数风流人物之人格襟怀,激浊扬清,重塑民族大义。

邓世昌纪念馆于1994年9月17日经中央宣传部批准成立。属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广州市海珠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坐落于海珠区宝岗大道的邓氏宗祠内,这里原为民族英雄邓世昌出生之地。

该祠为清未光绪年间(即1894年)邓世昌殉国后,由清政府颁发抚银建造而成,整座祠堂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为广州市少有保护完好的建筑物之一,现尚存邓世昌当年手植的萍婆树及古井等遗址。该馆常设陈列展览《邓世昌与甲午海战》,建馆以来,先后筹办各类展览20余个,还开展了多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至今己接待国内外观众近23万人,使该馆成为广州市一日游景点之一。

海珠博物馆与邓世昌纪念馆同为一址,成立于1999年9月。该馆成立后,积极地承担了抢救、挖掘、收集、保护、整理海珠区历史文物遗产的重任。几年来,该馆先后征集到各类文物1000余件,其中包括李文田、居廉、容庚、关山月等名家字画、画具一批;还征集到汉代木佣、汉鎏金刻纹盘、文澜砚、清乾隆龙耳盘瓶及明清家具一批;并挖掘和征集了区内的石墩、石狮、石碑等明清石刻等;复原了100多年前的邓氏宗祠门神,馆内新增加了“海珠宝鼎”、“九龙图”、“世昌井”等景物,并促使馆藏文物逐渐增加。

海珠博物馆通过一系列展览和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历史名人效应,打响了海珠区“文化立区”的文化品牌,再现其鲜明的民俗特色和近代岭南文化的风采,全面推进了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该馆正抓紧改造海珠博物馆和扩建邓世昌广场,继续抓好“一路”(邓世昌大街)、“一楼”(博物馆陈列大楼)、“一园”(邓氏宗祠花园)、“一场”(邓世昌纪念广场)等硬件设施建设。

馆内常年设有“邓世昌与甲午海战”专题陈列,举办了“中国舰艇百年沧桑”、“广州解放五十周年”、“海珠军民学习‘海空卫士’——王伟烈士活动”、“当代国防教育图片展”、“忠魂颂”等一系列国防教育的陈列展览和活动。1999年至今,共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万人次,对现役军人、残疾军人、老人及校中、小学生实行免费参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香港皇家警察协会、澳门消防协会等公务员团体也将该馆列为国情教育参观点。本馆设有音像室和课室,海珠区武装部每年组织入伍新兵到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