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造成无机物脱矿及有机物分解,导致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但由于其病程进展缓慢,一般情况下不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不易受到重视。实际上龋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甚大,特别是病变向牙体深部发展后,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等一系列并发症,以致严重影响全身健康。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龋病的预防
龋病是宿主、细菌、食物以及时间多因素长期反复同时作用的结果,是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龋病的预防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机械方法:机械清除菌斑是简易的自我保健方法,包括牙刷、牙膏、牙线、牙签、牙间隙刷及牙间清洁器。一定要认真刷牙,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目前牙刷的刷头种类繁多,选牙刷需注意以下几点:刷头小,以便在口腔内(特别是口腔后部)转动自如;刷毛硬度为中度或软毛,刷毛排列合理;牙刷柄握持方便、感觉舒适;适合儿童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牙刷。
6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每天用含氟浓度高于1000mg/kg的牙膏刷牙两次,每次用量约1克,可达到有效的预防效果。3岁至6岁的儿童,每次牙膏用量约为“豌豆”大小,同时应在家长监督与指导下使用,以免儿童过多的吞咽牙膏,导致产生氟牙症的危险。在饮水氟含量过高、有地氟病流行的地区,6岁以下的儿童不推荐使用含氟牙膏。
■控制糖的摄入
蔗糖是致龋性最强的糖,但饮食中的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也具有一定的致龋性,而乳糖的致龋性较弱。每日我们从饮食中获取的糖,除了牛奶中的乳糖(奶糖)、水果及蔬菜中的糖(内源糖)外,还有一些外来糖即游离糖。目前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中游离糖的摄取量高,这也是导致儿童乳牙患龋率居高不下、中老年人龋高发的原因。食物选择上的建议就是多食淀粉类食物、新鲜水果及蔬菜,减少摄取游离糖的量和频率。实际上,饮食结构的改变十分困难,但是良好的饮食结构对口腔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增强牙抗龋力
1.加强孕期及婴幼儿保健。
孕期:①孕妇应注意口腔保健,对患有龋,尤其是活动性的应及时治疗。②患有牙周炎的孕妇要尽快治疗,并加强口腔卫生。③注意孕期母亲的营养及全身健康,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婴幼儿时期:在乳牙未萌出到恒牙胚发育期(3岁以内)应重视正确喂养及补钙、保持营养和膳食均衡,促使乳牙正常发育、萌出及恒牙正常发育,减少牙冠钙化不全及釉质发育不全的出现。尤其在婴幼儿时期,也要注意母亲、看护人的口腔卫生,积极治疗龋病,避免这一时期口腔致龋菌对孩子的传播。
2.加强儿童及青少年口腔保健。
在乳牙列时期、乳牙替换及恒牙萌出时期(5岁至12岁)应合理使用氟化物,增加乳牙的抗龋力,促使年轻恒牙钙化完全,增强年轻恒牙的抗腐蚀能力。
对乳磨牙和恒磨牙进行颊、舌、牙颌面窝沟封闭,阻止菌斑滞留及减少龋病发生率。
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增强儿童咀嚼功能,促进颌骨发育,保证牙的正常替换,减少因牙替换异常而造成的牙列不齐。加强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教育,增强口腔保健意识。
3.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学龄前儿童建议每3个月至6个月进行定期口腔检查,对于学龄儿童应每6个月进行口腔检查,而成人则每6个月至12个月进行口腔检查。当然,对于龋易感者,建议缩短定期复查的时间。
■龋病的诊断和治疗
龋病早期的治疗周期短,患者无明显不适,所以龋病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龋病的临床特征为患牙的硬组织发生色、性、质的渐进性变化,患牙逐渐出现感觉异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色泽变化:龋坏的牙表面色泽改变是临床上最早出现的变化,病变的早期牙面呈白垩色改变,随着病变进展,牙面会变成棕黄色或黑褐色。
2.外形改变:病变不断进展,牙体硬组织不断被破坏、崩解而逐渐形成龋洞,这是龋病最显著的临床特征。
3.质地改变:由于硬组织遭到破坏,龋洞中充满感染脱矿组织和食物残渣,称为腐质。
4.感觉变化:早期的龋病,患牙没有疼痛和不适症状。当龋坏进展到形成龋洞时,患牙会出现对冷热酸甜刺激敏感, 饮食时食物嵌塞或食物嵌入龋洞时疼痛等症状,但症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刺激去除后症状就会消失。
■龋病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仅颜色改变为白垩色或褐色,尚未形成龋洞者,可以通过涂布氟化物,含漱再矿化液,使用渗透树脂阻止龋病的进展。
2.手术治疗。
对于已经形成明显龋洞者,则必须采用手术治疗,龋洞范围较小的,可以选择直接树脂充填治疗;对于龋损范围较大者,可以选择嵌体或者全冠的修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