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记录半部莆田史:元妙观三清殿

时间:2024-12-14 10:33:13

坐落于莆田市荔城区梅园东路391号的元妙观,其山门前的广场是许多附近居民黄昏时吹风遛娃的好去处。但连许多常到这里来的人们都不知道的是,他们身后的这座庙宇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岁月。



-I-

千年沉淀


元妙观三清殿现状


元妙观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重建,改名为“天庆观”,元代称“玄妙观”,至清代避玄讳又改称“元妙观”。


现存建筑有三清殿、山门及东、西岳殿各一座。其中以三清殿保存最为完整。三清殿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重修。《莆阳比事》载:“元佑间雷击殿,鸱吻堕,内得黑木板,文曰:’后八十年狄觉奴来守此邦重易殿屋。’主者以闻,郡守狄明远视之叹曰:‘吾小字也,以年计之,吾犹未生,何其验耶?’遂捐俸新之。”


脊椽题记:唐贞观二年敕建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缘修建


有史可查的还有明永乐五年(1408)重修三清殿;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道士方汝调、李志升重修玉皇殿;倭寇陷城后的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兴化府知府易道谈重建山门;明万历九年(1581)玉皇殿坏,次年乡贤林兆恩命人劝募重建,并重修了三清殿、东岳殿、文昌殿和福神殿。


明崇祯十三年(1640)又一次修了三清殿,清嘉庆二年(1797)翁廷璋重修东岳殿(包括中殿、拜亭、两庑和山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又一次重修福神殿;清光绪年间(1875—1908)兴化府同知杨万清又一次大修了三清殿。


脊椽题记:皇清光绪廿四年(1898年)岁次戊戌....重修


民国后除了重建九御殿外,元妙观其他建筑先后遭受破坏;1956年10月,文化部拨款重修三清殿;1996年被正式列入国保。


脊椽题记:壹玖伍陆年冬中央文化部拨款交 莆田 县人民委员会文化科修缮

今年国家文物局再次拨款大修三清殿及其附属建筑物。


-II-

保护现状


几次重修后的三清殿大体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下檐围住的左右副阶(回廊)和前檐廊部分,这部分是明代重修时增建的。一个是上檐歇山顶围住的五开间屋身部分,这部分是宋代原构明代重修时微调的部分。明代重修后,五开间的单檐歇山建筑就变成七开间重檐歇山大殿。


前檐廊


三清殿门扉上的雕花如今依旧清晰可见,整体的阔敞大气与这些有趣的小细节映相成趣。


左上到右下分别为大象、骏马、狮子、金鱼、章鱼、海龟

大殿内部梁架大致位于歇山顶上檐下,是宋代原构部分,梁架结构采用四椽栿对前后乳栿用四柱。大殿形制为厅堂造,彻上露明造,没有布置平棋或平暗,所有梁架均一目了然。


三清殿局部梁架

斗拱、梁枋和驼峰上的彩绘依稀可见

三清殿金柱斗拱仰视

大殿内16根直径54厘米的 石柱 ,承托抬梁式木构架,柱头略有卷杀


经过多次修葺的三清殿,至今留存着各个翻修时代的痕迹。时代更迭,人们也流动着,唯三清殿守在原地记录着半部莆田的历史。


-III-

元妙观在今日


作为市图书馆分馆的元妙观建筑

作为莆田棋院的元妙观建筑

棋院后部的小桥流水

图书馆分馆内满壁的书籍


今天的元妙观,除了作为文物保存历史信息以外,三清殿的附属建筑还被用做莆田棋院和莆田图书馆分馆。书香气与历史底蕴并存,使得今日的元妙观不仅是莆田城市记忆的留存,也是莆田人民如今感受感受文化的场所。


一座三清殿, 100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各个朝代加于其身的种种痕迹,至今仍稳稳地立在那边。在编者写稿的此刻,它也在那边时刻记录着莆田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