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何监是历史上的谁(《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原型贺知章)

时间:2024-11-11 10:26:26

唐玄宗开元盛世,长安城繁华似锦。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翁,醉醺醺地骑马游荡在街头巷尾,时而坠入井中,时而金龟换酒。他就是贺知章,一个五十八岁才平步青云的奇人。从四门助教到太常少卿,从礼部侍郎到工部侍郎,他的仕途犹如醉酒般荒诞不经。然而,正是这位看似糊涂的老翁,在唐朝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段令人捧腹又回味无穷的趣闻。他与李白的金龟换酒、与玄宗的辞官求道,无不彰显着一个豁达乐观、无欲无求的灵魂。那么,这位《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的原型,在历史上究竟还做过哪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荒唐事呢?

大器晚成:一个醉汉的仕途奇遇

在唐朝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贺知章的仕途可谓一个奇迹。这位来自浙江余杭的文人,直到三十七岁才金榜题名,可谓是大器晚成的典范。

要知道,在当时,二十出头就考取功名的才子比比皆是。贺知章这个"高龄"进士,在朝堂上可是个另类。

但这位"另类"可不是等闲之辈。他的文采斐然,诗词优美,很快就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然而,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直到五十四岁,贺知章才被授予八品上的四门助教。这个官职,放在如今,大概相当于一所中学的教导主任。要知道,一般人到了这个年纪,早就该考虑退休养老了。

但贺知章的人生,从此刻才真正开始精彩。仿佛老天爷突然想起了这个被遗忘的才子,开始疯狂地补偿他。

四年后,也就是贺知章五十八岁那年,他的仕途突然开挂了。他被任命为陕王(也就是后来的肃宗)的侍读,这可是个实打实的贵族私教。

紧接着,贺知章的官职如同坐了火箭般蹿升。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工部侍郎、兼秘书监,一个接一个的高官头衔落在了这位老翁的身上。

这一系列官职,放在现代,大概相当于文化部副部长、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智库首席专家、建设部副部长等等。而这些官职,都是在短短几年内授予贺知章的。

然而,面对这样的高官厚禄,贺知章却显得格外不以为然。他不追求高官做派,反而保持着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常常可以看到,这位朝廷重臣醉醺醺地骑着一匹马,在长安街头游荡。他不坐车,不乘船,就这么任由马儿带着他在街上晃悠。

有时候,他会因为醉得太厉害,一头栽进路边的井里。围观的群众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生怕这位老大人摔出个好歹来。

可谁知,贺知章在井底不仅安然无恙,还呼呼大睡起来,鼾声如雷。这一幕甚至被大诗人杜甫写进了诗中:"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荒唐的老翁,却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在朝廷中,他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贺知章的为人处世,在当时的官场可谓独树一帜。他不拉帮结派,不谋求私利,反而因为无欲无求而显得刚正不阿。

他的交友圈极广,上至公卿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能以诚相待。这种不分贵贱、以诚待人的态度,让他在朝野上下都广受欢迎。

醉酒闹长安:一醉惊天下的奇人

贺知章的名声在长安城里可谓是家喻户晓。不为别的,就因为这位老大人有个独特的爱好——醉酒。

要说醉酒,谁不会啊?可贺知章的醉,那可是醉出了新高度,醉出了风格,醉出了境界。

这位朝廷重臣,常常一个人骑着马,醉醺醺地在长安街头游荡。他不坐车,不乘船,就这么任由马儿带着他在街上晃悠。

长安城的百姓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摇摇晃晃地坐在马背上,嘴里哼着小曲,眼神迷离,仿佛对周围的一切都不在意。这位老者,就是贺知章。

有人说,贺知章骑马的样子,就像是在乘船。你想啊,一个醉汉坐在马上,那身子肯定是左摇右晃的,不就跟坐在船上一样吗?

可贺知章的醉,不仅仅是在马背上摇摇晃晃。有一次,他醉得太厉害,竟然一头栽进了路边的井里。

围观的群众都吓坏了,纷纷围上前来,唯恐这位老大人摔出个好歹来。可谁知,等他们往井里一看,只见贺知章在井底不仅安然无恙,还呼呼大睡起来,鼾声如雷。

这一幕可把大家伙儿逗乐了。有人说:"这贺老头儿,醉得连井底和床都分不清了!"还有人打趣道:"这井水怕是都被他的酒气给醉了!"

这件事后来传开了,连大诗人杜甫都为此作了一首诗:"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这首诗一下子就把贺知章的醉态描绘得栩栩如生。

可别以为贺知章只是个醉鬼。他的才华可是公认的。有一次,年轻的李白初到长安,正是贺知章赏识了他的才华。

那天,贺知章又喝多了,遇到了落魄的李白。他二话不说,就邀请李白一起喝酒。两人畅聊诗词,相见恨晚。

可到了该结账的时候,贺知章却发现自己没带钱。换作别人,可能就尴尬了。可贺知章呢?他二话不说,直接解下腰间的金龟,就要用来换酒钱。

这一幕可把李白吓了一跳。要知道,这金龟可不是普通的饰物,而是朝廷赐予的信物,代表着贺知章的身份和地位。就为了几杯酒,他竟然要用这么贵重的东西来换?

李白连忙阻止,但贺知章却不以为然。他豪爽地说:"区区一个金龟算什么?能换来与你这样的才子畅饮,值了!"

这件事后来在文人圈子里传开了,成了"金龟换酒"的佳话。人们都说,贺知章不愧是个真性情的人,为了交朋友,连金龟都舍得拿出来。

贺知章的这些醉酒趣事,在长安城里传为美谈。人们都说,这位老大人虽然官居高位,却一点儿也不摆架子,反而活得比谁都潇洒自在。

有人曾问贺知章,为什么这么喜欢喝酒。贺知章笑着回答:"人生在世,不过百年。与其庸庸碌碌,不如一醉解千愁。"这话一出,更是让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辞官求道:醉翁归隐觅仙踪

贺知章这一生,可谓是传奇得很。从一个大器晚成的老秀才,到朝廷重臣,再到辞官归隐,每一步都走得让人瞠目结舌。

要说这辞官求道的事儿,还得从贺知章的一次醉酒说起。那天,贺知章又喝得醉醺醺的,在长安街头游荡。

突然,他看到一群道士打扮的人从眼前经过。这群道士个个仙风道骨,走路都带着一股子云淡风轻的劲儿。贺知章一看,顿时来了兴致。

他跌跌撞撞地跑到道士们面前,二话不说就要拜师学道。那些道士看他醉成这样,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就笑着说:"您可是朝廷重臣,怎么能随随便便就出家当道士呢?"

谁知贺知章一听这话,当场就急了。他大声说道:"我贺知章一生行事,何曾随随便便过?我说要学道,就一定要学道!"

说完,他二话不说,转身就往皇宫跑。那群道士看他这架势,都傻眼了。他们哪里知道,这位看似醉醺醺的老翁,竟然真的要去找皇帝辞官。

贺知章一路跌跌撞撞,终于来到了皇宫门口。守门的侍卫一看是他,也不敢拦着。就这样,贺知章闯进了皇宫,直奔御书房而去。

当时的唐玄宗正在处理朝政,突然看到贺知章满身酒气地闯了进来,也是一愣。还没等他开口,贺知章就噗通一声跪了下来。

"陛下,老臣有个不情之请。"贺知章说道,"老臣年事已高,想要辞官修道,还请陛下恩准。"

唐玄宗听了这话,先是一愣,随后哈哈大笑起来。他说:"知章啊,你这是喝多了吧?朕知道你平日里喜欢开玩笑,可这辞官的事可开不得玩笑啊!"

贺知章却一本正经地说:"陛下,老臣此言句句属实。老臣一生为官,如今也该为自己活一活了。还请陛下成全!"

唐玄宗见他说得认真,也收起了笑容。他问道:"知章,你可想清楚了?朕可是舍不得你这个得力大臣啊!"

贺知章却坚持己见,说道:"陛下,老臣心意已决。这朝堂之上,人才济济,不缺老臣一个。但这修道之路,却是只有老臣自己能走。还请陛下准许!"

唐玄宗见他态度坚决,也不好再劝。他叹了口气,说道:"既然你已决意如此,朕也不好强留。只是,你这一走,朕和朝廷可就少了一个能人啊!"

就这样,贺知章的辞官请求得到了批准。消息一传开,整个长安城都轰动了。人们纷纷议论,说这贺知章真是个奇人,大好的官位说不要就不要了。

有人说他是真想修道,有人说他是看透了官场的虚伪。但不管怎么说,贺知章的这一举动,在当时的长安城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辞官之后,贺知章没有丝毫留恋,立刻收拾行装,准备离开长安。临行前,他写了一首诗:"叶落归根树,云归岳顶峰。何须身后名,虚度百年中。"

这首诗一下子道出了他的心境。在他看来,名利如浮云,还不如归隐山林来得自在。就这样,贺知章带着他的诗和酒,踏上了归隐之路。

一时间,长安城里流传着各种关于贺知章的传说。有人说他在终南山上遇到了仙人,有人说他在华山练就了一身仙术。

这些传说真真假假,难辨真伪。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贺知章这一辞官求道的举动,在当时的文人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醉眼看花开:归乡游历终圆梦

贺知章辞官后的生活,可谓是精彩纷呈。这位老顽童一改朝堂上的拘谨,开始了他的浪迹天涯之旅。

他先是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会稽。一踏上故乡的土地,贺知章就感慨万千。曾经熟悉的街道,如今已经面目全非。

贺知章漫步在故乡的小路上,看着周围的景色,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的他,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毛孩,整天在这些小路上追逐嬉戏。

如今再看这些地方,物是人非,唯有那条小河还静静地流淌着,仿佛诉说着岁月的变迁。贺知章站在河边,望着流水,不知不觉又醉了。

醉眼朦胧中,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一生。从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到中年时的功成名就,再到如今的归隐山林。人生百态,尽在这一醉中。

就在这时,一阵桃花瓣随风飘落,落在了贺知章的酒杯里。他定睛一看,只见不远处一片桃林正在盛开,粉红的花瓣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娇艳。

贺知章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写的那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如今,他终于真正体会到了这首诗中的感慨。曾经熟悉的面孔,如今已经陌生;曾经熟悉的地方,如今已经改变。唯有这桃花,还是当年的模样。

贺知章站在桃林中,举杯邀月。他高声吟诵:"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又回来了。

在家乡住了一段时间后,贺知章又踏上了游历的路程。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看尽了山川秀丽。

在黄山之巅,他与云海相伴;在洞庭湖畔,他与渔夫对饮;在长江岸边,他与船夫畅聊。每到一处,贺知章都要痛饮一番,用酒来体会人生百态。

有一次,贺知章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村口有一棵大槐树,树下坐着几个老人。贺知章走过去,笑着问道:"老丈,这里可有酒卖?"

老人们打量了他一番,其中一人说道:"客官,我家里有些自酿的米酒,不知道您肯不肯赏脸?"贺知章大喜,连忙说道:"好啊好啊,正合我意!"

就这样,贺知章在这个小村庄里住了下来。他与村民们一起劳作,一起饮酒,一起谈天说地。在这里,没有人知道他曾经是朝廷重臣,大家只把他当成一个爱饮酒的老人。

有一天晚上,贺知章喝得醉醺醺的,走到村口的大槐树下。他抬头看着满天繁星,突然大笑起来。村民们都被惊动了,跑出来看发生了什么事。

只见贺知章指着天上的星星说:"你们看,那颗最亮的星星,就是我贺知章!"村民们都笑了,以为他是在说醉话。

谁知道,第二天一早,贺知章就不见了。人们找遍了整个村子,都没有找到他的踪影。直到多年后,人们才知道,那个总是醉醺醺的老人,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贺知章。

贺知章的故事就这样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说,他最后成仙了,飞升上了天。也有人说,他是在某个深山里遇到了仙人,跟着仙人去了。

不管是哪种说法,贺知章这个人物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了一个传奇。他的诗,他的酒,他的故事,都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有人说,贺知章的一生就像是一场大醉。他醉在官场,醉在诗酒,最后醉在了寻仙问道中。但不管怎么说,这场大醉,醉出了一个传奇,醉出了一段佳话。

就这样,贺知章以他独特的方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他的诗,他的醉,都成了后人追忆的对象,成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