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农历十二月(即腊月)三十晚上为除夕。“除”本义为“去”,引申为“易”(交替);“夕”本义为“日暮”,引申为“夜晚”。故除夕之夜,包含“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
起源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吕氏春秋·季冬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此谓“除夕”节的由来。此外,古时“除夕”还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归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
传说 如今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并非如此。
传说古时,有一种凶恶的野兽叫“年”。它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天神为了约束“年”,就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之末出来一次。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年”有“三怕”——怕红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每年的腊月三十,在“年”要出来的时候,大家就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里彻夜点灯。白天“年”出来,看到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晚上出来,又看到家家灯光通明;听到处处炮声隆隆,吓得不敢进村。从此后,“年”就不敢再来了,据说是饿死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野兽“年”没有了,但过年的习俗被保持了下来。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宋)王安石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习俗 1、燃放鞭炮(年炮),驱魔敬神,祈求福禄。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民间极为重视,传说这一天,上界诸神要到下界来,民间隆重祭祀,敬鬼神,祈福禄,大年三十,民间盛行在门户上贴神像,以防恶鬼于新旧年交替之际进入家中。各家各户都办一桌丰盛的“团年饭”,一家人团聚,分享美味佳肴。
“团年饭”的时间因沿袭不同,分别有“团早年”、“团午年”、“团晚年”。团年饭的菜肴除有鸡、肉外、还有青菜、鱼、藕、卷件等。青菜寓意“清清洁洁”,吃“团年饭”时,许多人第一口吃青菜;鱼取意“年年有余(鱼),藕又叫连(年)菜,藕中有孔,寓意吃藕会让人聪明,卷件又称扛布袋,寓意来年丰收。吃团年前,先祭土地神和祖宗以及下界诸神,之后家人们摆席入座,合家共餐。

年早饭、年午饭或年晚饭
2、贴春联,换门神。春联一贴,则为封门,封门以后,任何人不得叫门收帐。
3、守岁。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火旺火旺,发达兴旺”,腊月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围炉烤火,彻夜不眠,熬年守岁,寓意留恋旧岁,展望新年。苏东坡《岁晚三首序》道:“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为‘守岁’。” 守岁风俗沿袭至今,一部分继续保存,大部分推陈出新。现守岁,多被春晚、打牌等娱乐活动所取代。
4、.给压岁钱。有的地方在除夕晚还将零钱撒在堂屋地上,让小孩第二天早早起来捡钱,以求来年好运。
5、禁忌一切不吉利的言行。忌大声呵斥、哭闹、恶声谩骂;忌说死、破、烂、鬼等字眼;忌打破碗盏;不洒污水、不倒垃圾、不丢弃废物、不把药渣留在家中过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