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故事(永远的遗憾,徐志摩和林徽因,始于错误的爱情)

时间:2024-10-09 09:42:35

永远的遗憾,徐志摩和林徽因,始于错误的爱情

永远的误会,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不完美爱情

错误的开始,不得善终

在那个封建的年代里,结婚不再是两个人的事。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正是这样一个缩影 -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5岁的张幼仪嫁给了18岁的徐志摩,两个人从未有过真正的相爱。

每当谈到这段婚姻,徐志摩总是感到不满。他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认为爱情应该是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父母安排的。与此同时,张幼仪还是一位典型的旧时代女性,思想十分保守。这种思想差距给他们的婚姻埋下了隐患。

就在这种情况下,徐志摩出国留学,在异国他乡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女 - 林徽因。林徽因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女性,家境优越,从小就接受先进思想教育,养成了独立自由的性格。这样的她与张幼仪形成了鲜明对比,自然吸引了徐志摩的目光。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林长民的这句话足以证明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有多猛烈。与张幼仪冷酷、高傲的丈夫形象不同,面对林徽因,徐志摩展现出了学识渊博、谈吐风趣的绅士风范。很快,林徽因也被徐志摩温柔的攻势所折服,两人的心不断靠拢。

但是,即便已经对林徽因情根深种,徐志摩也没有忘记自己还有一位结发妻子。1920年,当张幼仪来到伦敦与徐志摩团聚时,等待她的竟然是一个移情别恋的丈夫。在这段时间里,徐志摩从未停止与林徽因的联络,他每天都给林徽因写信,诉说自己的思念。

爱情纠葛,亲情冲击

林徽因也深深地爱着徐志摩,但她明白,爱情并非只有先后之分。作为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她不愿意成为那个破坏别人家庭的人。1921年10月,林徽因做出了艰难的选择,决定放弃这段错误的感情,跟着林长民回国。

为了彻底斩断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念想,林长民为林徽因安排了一门亲事,对象正是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但徐志摩的疯狂,显然让林长民低估了。

1921年,张幼仪再次怀孕,她本想借此机会唤起丈夫的一丝情意。然而,徐志摩不仅没有感到喜悦,反而坚持让张幼仪堕胎。这次意外让张幼仪彻底认清了自己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终于在1922年2月,张幼仪生下次子彼得后,在3月3日,二人终于协议离婚。

终于摆脱了婚姻的枷锁,徐志摩终于可以大胆地去追求林徽因了。但就在他满怀期待回到北京时,却得知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订婚了。这一次,徐志摩再次陷入了万般痛苦之中。

然而,就在徐志摩痛苦万分之际,他发现林徽因和梁思成只是许了婚,还没有正式下聘。于是,他再次燃起了追求林徽因的希望。紧接着,梁启超给徐志摩寄来了一封长信,劝他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更何况他能否真正得到幸福还是未知数。

这个"别人",不仅仅是梁思成,还有张幼仪。梁启超十分欣赏徐志摩的才华,但他对徐志摩抛弃发妻一事却十分不敢苟同。面对这样的劝谏,徐志摩也作出了回应:"我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为了追求自己的真爱,徐志摩从不在乎旁人的眼光。他常常邀请林徽因夜游香山,对她倾诉自己的爱意。甚至有一次,他专程来到松坡图书馆,试图与林徽因见面,却被梁思成赶走。但即便如此,徐志摩依然没有放弃对林徽因的追求。他们一起创办了新月诗社,一起出版诗集,还一起演出,饰演相爱的男女主人公,让梁思成看在眼里,心中十分复杂。

1931年7月,徐志摩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你去》,诗中写道:"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这是两人已经分隔多年之后,徐志摩依然在诉说自己的衷肠。

虽然林徽因最终还是选择了梁思成,但她并没有忘记徐志摩。她曾请胡适转告徐志摩:"告诉他我绝对地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可以看出,林徽因内心对徐志摩的感情,是复杂而深厚的。

被拒绝后的迷茫和妥协

被林徽因拒绝后,徐志摩的心里留下了一个大窟窿。就在这时,陆小曼出现了。陆小曼美艳动人,又十分善于待人处世,很快就俘获了徐志摩的心。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两人顶着众人的反对成了婚。

梁启超对这段婚姻十分不看好,他曾半劝谏半讽刺地说,希望这是二人的最后一次结婚。事实也如梁启超所说,陆小曼生活奢靡,后来还染上了大烟,家中的巨大开销只能依靠徐志摩一人维持。为了陆小曼,徐志摩甚至不得不向张幼仪借钱。

或许是婚后的巨大压力,徐志摩再次想到了林徽因。1928年,他重游剑桥大学时,看着面前的康河水,回忆起与林徽因的往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而陆小曼也看在眼里,她十分厌恶林徽因,甚至认为自己只是林徽因的替代品。

1930年,徐志摩被聘到北京大学任教,而陆小曼却选择留在上海,两人就此分隔两地。为此,徐志摩经常乘坐飞机来回奔波。1931年初,徐志摩特地去沈阳看望病重的林徽因,二人相见时,内心感慨万千。不久之后,林徽因被送到北京接受治疗,二人得以有更多相处的时间。

徐志摩的温情似乎融化了林徽因,但她的身体状况却不容乐观。为了消除林徽因的忧虑,徐志摩写下了那首《你去》,诗中写道:"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然而,两人互诉衷肠的日子很快就迎来了尾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参加林徽因的学术讲座,连夜乘坐飞机从南京赶往北京,却遗憾地遭遇了飞机意外,当场身亡。

得知徐志摩的噩耗后,林徽因痛不欲生。这个巨大的遗憾,成为了她永远的伤痛。但她很清楚,自己对徐志摩的感情并非完全。她爱自己的家庭胜过一切,即使徐志摩还活着,她也不会为了他抛弃一切。

正是这份"不够爱",成为了林徽因始终没有接受徐志摩的主因。而徐志摩,也因为不懂得如何尊重亲情,最终错失了与林徽因相守的机会。这场错误的爱情,给两个人都带来了永远的遗憾。